疫情就是命令,危难方显担当。5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10名干警接到通知的当天,准时来到咸安区桂花路社区报到,简单的交谈、快捷的交接、快速的到位,来到该社区的希望巷、玉堂巷设立了值守点,筑牢抗“疫”堡垒。
进出登记,坚守职责。不理解,就多解释;不配合,就耐心说服。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居民正确理解、积极配合、有序参与防控,劝说居民尽量在家减少外出。玉堂巷进出居民主要是到附近超市上班、外出买菜人员。临时支部书记王洪斌、纪检委员王益民除了坚持晚上值守外,白天也不休息,加强与值守点的联系,随时了解防疫一线的动态,做好与法院机关、桂花路社区的对接协调,了解社区的工作动态,做好后勤保障。
克服困难,坚守岗位。2月6日,咸宁小到中雨,气温骤降,玉堂巷口寒风刺骨。在此值守的市中院干警、年过五十的临时支部成员熊红,克服家有年逾八十、体弱多病的老人无人照顾的困难,不讲条件,坚持值守,附近居民送来开水,但为克服上厕所的困难、不给值守点附近居民添麻烦,连续5个多小时没喝一滴水。
忍受误解,坚守初心。希望巷内居民众多,成分复杂,巷口值守的执行干警面对不理解的居民,耐心劝说,争取理解支持。由于该值守点只有4名值守人员,计划的三班值守变成两班值守,每班7个小时,饿了干吃方便面。在此值守的临时支部副书记、即将退休的法警支队副队长李斌,春节前刚从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回家,面对疫情舍弃与家人难得团聚的机会,坚持每天值守7个小时。
病毒威胁、料峭春寒、起早贪黑,市中院桂花路社区临时支部志愿者坚持在防疫一线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抗疫日记:抉择
周炜雪
第一次感到距离危险是如此的近,仿佛触手可及。
2月9日,春光明媚。离家的时候,心情和往常一样,既无风雨也无晴。
按社区的安排,今天到社区登记居民信息。此前,其他的社区已经开展了两天,感觉也没什么。在桂花路社区五主庙一巷小区,少数居民不怎么配合,但对于长期从事审判工作的我们,多做些解释说服工作就行了。
到五主庙二巷小区,在此值守的志愿者告诉我们,前几天该小区有个疑似患者被隔离了,还说“没什么防护措施,就不要进去了”。我和同行的宋汉斌同志及社区工作人员顿时紧张起来,虽然我们来之前,特地穿上了防护服,但没有防护目镜、体温枪和专用口罩,面对看不见的病毒,面对潜在的威胁,一时间我们都犹豫起来。老宋向临时支部书记请示,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向社区书记请示。过了片刻,我们的答复来了:与社区协调。我们理解上级的决定,不抱怨。再过几分钟,社区方面的答复来了:按计划进行。
进去?返回?我想了很多。在与老宋商量后,更换了一个新的口罩——这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自我保护的最高级别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知道,作为一个党员,我不能忘记入党誓词,不能忘记初心使命。
进去后,挨家挨户敲门、喊门、说明来意,实在不开门的我们就离开。在生死面前,冷言冷语也可以忽略不计了。在挨家挨户排查,登记了10余户。出来时,我们长呼了一口气。我发现老宋全身汗湿,额头大汗淋漓;我倒是没出汗,但老宋看出我的紧张: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我抬头看天,天空仿佛还是那般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