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咸宁中院召开导师制座谈会,“前浪”“后浪”齐聚一堂,师徒共话成长。一起来看看第六对师徒的对话吧!
好习惯是办案标兵送给徒弟最珍贵的“礼物”
前浪
师傅:陈继高(市中院赔偿办主任)
院党组推出的年轻干警导师制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既是对受聘导师的精神激励,也有利于青年干警快速成长,对于法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去年八月,我有幸被聘为年轻干警导师,深感责任重大。一年来,我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力求以身作则,为年轻干警树立良好榜样,不辜负导师的使命。
对于自己辅导的法官助理李灿,我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强调法官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做到廉洁自律、公正执法。同时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多学、多问、多思考,才能提高办案水平,只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确保案件不出问题、工作不出差错。对于具体案件作出判决时,要先评估判决的法律效果及社会效果,是否做到了定纷止争,是否弘扬了公平正义。
近一年来,李灿的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除了做好法官助理工作外,还承担了民一庭的统一报表、学习台账、分配案件等很大一部分后勤事务,工作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业务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对于争议不大的普通一、二审民商事案件,她能够草拟审理报告,对于一审的知识产权类案件,能够较好地完成法律文书拟稿,且进步较快,文书校对非常仔细,避免了不少差错。在配合接待当事人、做调解工作时,礼节周到、语言文明,耐心细致。对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能主动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踊跃参加各项公益及文体活动。
2019年我承办的案件在全院名列前茅,李灿整理卷宗任务繁重,真正从事法官助理角色的时间受到挤压,没有充分挖掘法官助理的能量。 希望李灿在今后工作中,一是在探讨案件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对于案件基本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要加强与当事人沟通,多做调解工作,提高案件的调撤率。
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民法典的学习理解和熟练运用,积极参与本院及上级组织的辅导讲座,并督促李灿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二是多压担子,放手让助理法官大胆工作,在实践中磨练成长。三是将自己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多与年轻干警交流,对于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多与年轻干警探讨,加强类案搜索,与年轻干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建议:配强队伍,充分发挥法官助理的潜力,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建议扩充导师队伍,通过更多导师的传帮带,让更多的青年干警快速成长。
后浪
徒弟:李灿(市中院民一庭法官助理)
去年8月,我院举行了聘任导师仪式,正式开启了“传道授业解惑”模式,非常感谢院党组对青年干警成长和发展的重视,让我们能够少走弯路、少碰壁。近一年的时间,通过导师与学员一对一的创新学习方式,我有诸多收获与体会:
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聘任导师的重要性
虽然法官助理都通过了法考,但面对试卷上的ABCD和面对当事人显然是不同的学问,刚入职的时候我脑子里充满问号,虽然大家都很热情地帮助我、指导我,但看到法官们从早忙到晚,我也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向他们请教。因此院里举行的聘任导师仪式,像是带给青年干警的一场及时雨,让导师们可以尽心地教、学员们也可以尽情地问,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全力把握这个机会去汲取养分,向导师学习、取经。
在专业能力和工作状态方面,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首先是更加明确了自己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筑牢专业基础。通过院里为我们搭建的平台,我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意识到法官助理就是法官的后备军,只有磨练好我们手中的知识武器,才能有上战场的机会。同时我也开始检视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青年干警,我最大的短板是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也不够。对于自己不懂或不确定的问题,除了要自己检索相关法律法规及案例,更重要的是多向身边人学习,尤其是向导师们及院里其他老同志学习。我的导师陈庭长常说“理越辩越明”,通过对案件的讨论能让思想和观点碰撞出火花,寻找出案件突破口。所以我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庭审结束后或出差途中,都会就手头的案件进行讨论,包括案件事实、当事人的证据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合议庭其他成员的观点等,这些对于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提升和巩固我的专业基础有很大帮助。
在工作状态方面,我也学会了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导师的传帮带,我意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做在前头对于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即使是最简单常见的送达工作也有很大学问,送达应诉材料或裁判文书时,有些当事人可能会产生情绪,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提前预见的,应当避免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送达前可以向当事人做好释明工作,送达过程中必要时可以拍照记录,送达后做好工作笔记附卷等等,都有利于避免因程序问题而影响案件质量的情况。还有很多类似于此的审判工作细节,导师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告诉我,事前做好铺垫工作往往比事后修整要划算得多。形成这个观念之后,我养成了很多良好习惯:比如做工作笔记;比如每天安排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整卷,而不是等到评查、归档通知再手忙脚乱……这些好习惯正是单位这个平台和导师给予我最珍贵的“礼物”。
我们是咸宁中院第一批拥有导师的学员,导师们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甘当铺路石和孺子牛,对此我特别感恩、倍感荣幸。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秉承我院脚踏实地工作的优良传统,按照倪院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找准位置、扮演好角色,谦虚谨慎、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悟理成性”,严格督促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请导师们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