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给绝望者留一扇窗”,勾勒出新时代执行工作的价值追求。它告诉我们,司法的力量,不只在于判决的刚性,也在于其所能唤醒的希望与新生。判决书如何化作群众手中可感可触的权益?答案就写在这份刚柔并济的坚守里,写在这群执行者奔波的脚步中。
本期作者

潘盛坤
赤壁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员
荣获全市法院“争先进位迎国庆 走在前列担使命”主题演讲比赛决赛二等奖
给绝望者留一扇窗
我是赤壁法院的一名执行干警。当法槌落下,判决生效,我的工作就开始了。无论是凌晨突袭、跨省追查,还是田间调解、深夜阅卷,都是我的工作日常。有人形容执行工作是“四千万”: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虽然辛苦,但我们从未停步。因为我深知,每一份判决都承载着当事人的期盼,每一次执行都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 “五优工程” 中优秀文书、优秀庭审、优秀案例等成果的最终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这份沉甸甸的话语,承载着“五优工程”的价值追求,也指引着我们坚守正义的初心。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错误与救赎”的故事。让我第一次真正懂得——法律的威严背后,原来藏着比阳光更温暖的力量。
故事要从一笔2800元的转账说起。
某天深夜,一名打工者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一条短信:“工资到账2800元。”可当他揉着熬红的双眼反复确认时,冷汗却浸透了衣领——这笔钱,本不该属于他。原来,公司因系统故障错转了款项。“反正钱已经花了,大不了躲到天涯海角!”这位打工者将钱花完后,删除了短信到账的提示消息。
当赤壁法院收到这起不当得利的执行申请时,卷宗薄得让人叹息——标的额只有2800元。可当我院干警推开被执行人租住的房门时,眼前的场景却让我的心头重重一颤:
发霉的墙皮剥落在床头,三盒吃剩的泡面堆在窗台,而被执行人攥着早已停机的手机蜷缩在墙角。他说:“法官,我不想当老赖,可我真的找不到工作,连明天的饭钱都快没有了!”
那一刻,我作为执行员,握着拘留决定书的手突然僵住了。是的,只要盖下这个章、签下这个字,我们就能完成一次执行任务。但望着他开裂的指甲缝里残留的油漆,我突然想起入职时老前辈的话:“法院执行不是冰冷的算术题,而是要给绝望者留一扇窗。”
于是,一场特殊的“三方会谈”在法院调解室展开。我们拨通了公司的电话:“如果给他一份工作,债务能否分期履行?”电话那头愣住了,他们没听过这种问题,但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对面传来一声叹息:“那不行的话……来我们厂区工作吧。”
接下来的48小时,我们像齿轮般疯狂转动:解除账户冻结让他买得起车票、屏蔽失信信息消除不良记录、连夜协调武汉工厂预留岗位……当黎明撕开夜幕时,我院干警亲自把他送上了开往武汉的班车。临别时,他死死攥着劳务合同,突然对着车窗深深鞠了一躬——玻璃上的雾气,分不清是哈气还是眼泪。
一个月后,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里面整整齐齐码着28张百元纸币,还有张字迹歪斜的纸条:“法官,今天我还清了债!厂里留我当正式工了,下个月……我还想把儿子接来上学。”
执行工作是使命,更是荣耀,也是 “五优工程” 建设的实践战场。去年寒冬,我们千里追薪,为农民工兄弟扣车维权;今年盛夏,我们顶着烈日腾退土地,保障重点项目推进;无数个夜晚,办公室的灯光与星光一起,照亮我们兑现胜诉权益的路。让法院判决文书化作群众手中权益,让法治温度触手可及。这既是“五优工程”的生动践行,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回应、对时代的承诺。
今天的中国,正行驶在民族复兴的快车道上。作为法院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底线,更是要让每个跌倒的人都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让每颗蒙尘的心都能在法治中国的照耀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