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话成长 ▏导师制三问三答

2020-08-04 09:15
来源: 宣传科
作者: 宣传科    浏览: 1096

1_编辑_编辑.jpg

2_编辑.jpg

7月29日,咸宁中院召开导师制座谈会,“前浪”“后浪”齐聚一堂,师徒共话成长。一起来看看第三对师徒的对话吧!

学术型法官带出来的调解高手

前浪

师傅:王洪斌(市中院民二庭庭长)

导师制已经实行一年,导师制为我确定的徒弟是法官助理程鹏翔,一年来我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现谈一谈我的工作情况以及一些思考。

作为导师应当传授什么

一是培养公平正义的司法精神。司法精神关系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的司法精神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公平正义的法官职业操守。二是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兼顾的价值追求。三是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尚情怀。

二是塑造包容自省的优秀人格。就是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谦虚谨慎,包容异议,听得进不同意见。这一点我认为对一个法官特别重要。老子曾对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觉得这八个字特别适合我们法官。做为一个法官,如果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就可能作出错误判决。法官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固执己见,要尊重和吸收其他法官的不同意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是锤炼细致严谨的职业态度。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比如,前不久,我在写一个知识产权案判决书时,从起草到定稿,修改达五六次之多,历时十几天时间。后面我又想到一个更好更为严谨的逻辑,于是又把判决说理部分推倒重来时,果然说理更透彻更完美。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我都会与法官助理沟通,说明为什么要这么修改,理由是什么,好处在哪里。我相信通过日积月累这种严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一定会在法官助理的心里扎下根。

四是磨砺扎实全面的司法技能。我们现在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法官助理,他们基础好,工作认真负责,最缺乏的就是司法经验。案件千差万别,当事人千差万别,如何得心应手的处理和应对,就是对能力的要求,核心在“变”字。导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应是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变成一种能力,否则就可能培养出纸上谈兵的赵括。

作为导师应当如何传道受业

一是做思想行为的垂范者。首先,处理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通过言传,见事说事,启迪思想,传授知识和经验;通过身教,以日常审判活动中的言行告诉学生,一个合格的法官应当是什么样子,切忌言传与身教脱节。其次,导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俗话说:德高为师,学高为师。品德与学识对一个导师同样重要。作为导师我除了钻研业务外,还要不断提高品德修养,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配得上导师这个称号。

二是做法律职业的引路人。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法官导师,有着同样任务和职责。传道,“道”字含义很深,是理念,是思想,也是司法精髓的传承。授业,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包括司法经验的传授。解惑,就是解答疑难问题。

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内容包括: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操;良好的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特别是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追求案件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是衡量一个法官是否成熟重要标志。我的法官助理程鹏翔法律功底很好,所以很多时候在与他探讨案件时,我更多是在关注案件的社会效果。

三是做行为缺点的纠偏仪。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我私下对程鹏翔的批评也是比较多的,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法官助理。我严格对待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他们尽快成长。我召集开会最多的不是法官,而是法官助理,批评最多的也是法官助理。我常说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20岁没人批评你, 30岁没人指出你的缺点,到了40岁没人指出你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也许到你50岁时你可能就会成为你年轻时曾经鄙视或厌恶的那种人,而那时你自己却并不以为然。所以,年轻时你应该为有人真诚地指出你的不足感到庆幸,对真心指出你不足和缺点的人要心存感激。总之,导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做事的标准在哪儿,要求在哪儿,错误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学生的进步才会快,水平才会提高。坏了习惯,再纠正很难。导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纽扣。

四是做亦师亦友的知心人。老师与学生之间虽然是以老师传帮带和学生学习实践为主,但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我们师徒之间在一起就无所不谈,我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他交流,向他传递正能量:每个人事业和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不断调整心态,迎接挑战,不要忘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能虚度,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他。这种平等的交流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波动,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化解,促使学生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促进他们成长。

作为导师做了什么,效果如何?

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于刚入门的法官助理,心不能急,但对程鹏翔这样的老法官助理,我的要求是很高的。

对学生程鹏翔的综合评价:工作态度好,能吃苦,年底能克服家庭困难,坚持与法官一起加班加点。法律基础好,有较好的法律思维,综合能力强,协助导师和其他法官审理了一些案件。做调解工作的能力有很大提升,协助或单独调处了一些案件,有些案件双方矛盾冲突还很激烈。希望他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的计划性和严谨性。

导师要做好“传帮带”,比如指导调解过程中,导师应当带领学生参与标准的调解案件,从开庭,找到双方共同点,找对双方过错点,找准双方平衡点,实施调解,语言技巧,沟通技巧,时机把握等。制作调解书也要全面示范,学生从中就会有比较清晰的理解与感受,收获也会比较大。

我在办案过程中给法官助理强调最多的是案件的社会效果。很多案件应案办案很容易,但是要达到好的社会效果,要让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诉,真是要下一番功夫。比如,多看现场,多了解当事人的内心,多了解矛盾的起因,多做调解工作,多做判后答疑工作。记得对当事人可能会有意见的判决,我都会要进行送达前的解答工作,同时要求法官助理送达时进行针对性的解释。

建议:一是导师制确立了导师与培养对象后,最好固定下来。二是对导师和法官助理的评价体系指标是否考虑可以细化。

后浪

徒弟:程鹏翔(市中院民一庭法官助理)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站在台上拜选导师,导师制让我有一种重温大学殿堂的熟悉感,使我和导师王洪斌有了不太一样的交流体验。回顾一年的点滴,我希望从三个方面谈谈导师制给我带来的收获和改变。

拜导师干什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授业正身、促进成长是院领导建立导师制的主旨,同时也正是我们选拜导师的愿望。导师制度的施行使法官助理和主审法官之间除了日常审判工作上的辅助协作之外,还增添了一层教授和学生的关系,丰富了主审法官和法官助理之间沟通交流的范围和方式。导师制使我不仅在业务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提升方面有了请教知识、答疑解惑、探讨交流的领路人,同时在自我约束管理和立身端正的作风操守上有了榜样。从此导师王洪斌庭长既成为了我业务和学习上的良师,也成为了我做人、做事的标杆,还是共同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和生活哲学的益友。

拜导师干了什么

一、学习案件审判,消化吸收经典案例。上诉人黄某因与被上诉人余某、彭某健康权纠纷一案,典型的人身损害结果却掺杂着类似合伙的非典型法律关系,我按照法律适用的固定思维认为该案应当按合伙关系分配人身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导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民协作关系这一概念,并亲自撰写法律文书,该案宣判过程中经与当事人传达释明该法律精神,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服判息诉,被上诉人彭某一方在宣判当场主动按判决履行义务。该案民事判决也被省法院评为2019年优秀裁判文书,并将该文书作为经典案例报往最高院。一件标的不大、看似平常的案件,导师却能够创造性地界定其法律关系性质,不仅体现了其丰富的审判经验,更反映出导师扎实深入的理论知识,令人叹服。从这个案件的审判经过,我切身体会到经典源自平凡,其中的启发终身受用。

二、深化专业知识。从《民法总则》的生效,到《民法典》的颁布,从民间借贷、侵权这样的传统法律关系,到知识产权、涉外案件等特殊类别的法律规范,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向导师请教各类新规和条款的立法意图、适用条件以及对审判的启发。导师也会主动提问,引导我去思考、求证。静水流深,在每一次轻松的学习探讨谈话中,我都深感求知的过程精彩而愉快,也逐渐体会到实务的积累与理论的研究叠加后产生的提升只是审判专家之路上的第一步。

三、加强管理约束。思想上的引导离不开行为上的约束,导师制建立后,我紧跟王庭长提前到岗、延后下班、晚上加班的工作节奏,过去一年无迟到早退现象发生、加班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这并不是导师特别的要求,而是一种自然的改变。导师对待工作细节一丝不苟,也使我每次完成重要工作前,总是放慢几分,给自己一点重新审视的时间。

四、引导职业之路。在法院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对自己的法官之路,总是充满期待。导师制建立之后,通过对王庭长以及身边其他导师的了解,我感受到几乎所有导师的职业道路上都是历尽艰辛,总是在埋头苦干、在耐心和积累中进步。一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启发,结合自身经历,我忽有毛塞顿开之感,不禁感慨坚守本心的重要,先贤们都如此刻骨铭心,我辈更应砥砺前行。法官之路我虽未踏足,但我庆幸自己一直在努力、从未懈怠,这一点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拜导师为法院贡献了什么

一、审判工作。2019年度,我一共协助导师及其他主审法官办案260余件,撰写法律文书30余篇,调解案件40余件,协助案件调查和协调处理60余次,整理装订卷宗240余册;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2019年度参与协助制定《类型化案件裁判指引》,疫情时期参与协助出台涉疫案件审理规则,本月参与协助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破产案件和知识产权案件的相关制度;

三、积极投入疫情管控。疫情期间我和导师一起成为院里第一批志愿者,从二月初到三月中旬值守活动结束,我们一直坚守在卡点,无论雨雪交加还是白天黑夜,我们始终坚守信念,服从指挥,很好地完成了志愿者小组各项工作任务。我和导师虽不在同一个社区服务,但是导师仍然不忘关心我的安全和工作情况。

今年五月庭室领导调整,王庭长前往民二庭任职后继续对我的工作和学习进行督促关心。何云泽庭长来民一庭后,也对我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破产案件业务指导,使我快速地适应了破产案件的审理协助工作。何庭长也是全省的审判专家法官,专业水平高深、理论功底深厚、实务经验丰富,他虽然不是我的导师,但是对我的指导也让我受益匪浅。公司治理和破产管理、资本市场法律实务是我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的专业领域,现在重新参与协助公司和破产类案件的审理工作,我颇有温故知新的收获感。

导师制第一年,浅尝其中各种好处,但也偶感不足,主要在学习资料以及业务资料的储备上。为此我建议院党组考虑建立专业书籍阅览室,既方便平时学习,需要时也可以翻阅参考。

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加强向导师学习,主动求索,与导师沟通、取经,在工作中积累,在思考中升华,多写优秀文书和专业论文。同时也要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工作能力、业务能力,将学习和工作更好地统一起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为法院工作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