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成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不仅意味着对专业能力的认可,更代表着一种责任与担当。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业务水平、团队带动与工作绩效三个维度,深刻剖析了办案能手与审判业务专家之间的差距,对个人成长方向展开了深入思考。
本期作者

艾 军
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
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
如何实现从办案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有幸入选咸宁法院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我深感使命光荣,亦倍感责任重大。我清醒地认识到,以自身目前的业务能力与理论素养,距离审判业务专家的标准和要求尚有差距。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既是激励,更是鞭策。
一、在业务水平上,要能够体现这一称号的高要求
办理大要案、难案,并确保案结事了,是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的基本功。而真正的高要求在于,能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适性与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实现从“办好案”到“出方法”的跃升。
反思自身,我虽承办了不少大要案,但过去在思想上停留于完成工作任务,疏于总结提炼。在行动上则局限于就案办案,未能将个案经验转化为普适方法。这导致办案数量虽多,却始终是零散的经验积累,难以升华至规则层面。我深刻意识到,这正是办案能手与审判业务专家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二、在单位内部,要能凸显这一称号的带动性
为什么工作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从思想上进行剖析,我认为根源在于我们对工作成果的认知存在局限。过去,我片面地将高质效办好案件视为工作的终极成果,而将调研、论文等理论转化工作视为“软任务”,将这些任务更多地分配给精力充沛的年轻干警。
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年轻人,但也带来了更深层的负面影响:年轻干警因办案经验不足,写作时往往难以深入,成果容易流于空泛,长期下去,容易让其对调研工作滋生畏难等负面情绪,最终难以产出高质量成果。
要打破这一僵局,关键在于我们这些具备丰富办案经验的法官必须率先垂范,主动承担起调研写作的责任。我们拥有扎实的实务积淀,年轻同志则具备开阔的视野与新颖的观点。二者有机结合,方能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
三、在工作绩效上,要能展现这一称号的成果性
思想的转变与问题的查摆,若不能付诸行动,总归是水中之月、空中楼阁。于我而言,落实的第一步,是秉承先易后难的思路,将突破口放在优秀文书与典型案例的撰写上。近期庭室承办的几件疑难案件,是优质实践载体。我将依托这些案件,推动“五优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按照咸宁法院的工作要求,中层正职必须勇于担当、带头攻坚。我深知,付出未必立竿见影,但“功不唐捐”,只要在写作与实践中持续积累,终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