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件、10万件、13万件,这是2015、2016、2017年一家基层法院连续三年的结案数量。
如此巨量的案件是如何办结的?案件质量又如何保证?记者近期走进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探究竟。
全国最繁忙的法院有多忙
朝阳法院一直被称为全国最繁忙的基层法院之一。1月15日下午,记者随着排队安检的人流,走进它的立案大厅,几百平方米的大厅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这还是人比较少的时候,现在我们已经有53.9%的案件通过网上预约立案、邮寄立案等非现场方式办理,但是即便这样立案大厅仍难以满足群众的诉讼需求。”朝阳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毅钢介绍道。
朝阳法院院长靳学军表示,朝阳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也非常大。
资料显示,2013-2017年朝阳法院的收案量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2013年收案量6.2万余件,2017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3万余件,短短四年的时间,收案量增长了近一倍。尽管该院结案数量逐年攀升,但是未结案也在持续增长。而北京朝阳法院的全院干警才915人,入额法官仅247人。
“未结案像滚雪球一样增长,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扭转,不要说新收案件,仅仅是未结案件都将难以应对。”该院院审判业务管理部主任陈晓东说。
让人震惊的数据,同时也让人担忧,法官如果一直这样超负荷工作,办案质量有保证吗?
朝阳法院院长靳学军表示,“对于像朝阳法院这样案件数量巨大的基层法院,必须以改革的思维破解执法办案的难题。近两年,在司法改革的框架下,朝阳法院做了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即综合运用‘疏、分、调、控’四个方法解决‘案多’问题,‘加、减、乘、除’四个方法解决‘人少’问题,不断调整审判工作布局、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努力让审判工作回复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2017年未结案持续增长现象得到扭转。全院新收案件130023件、结案件130084件,双双突破13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8.3%和26.6%;未结案同比下降,案件质量保持较高水准。
“疏、分、调、控”减轻案件压力
多元化解,“疏”解一批矛盾纠纷。为了引入专业化、社会化资源,完善多元纠纷化解体系,朝阳法院实现了与28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有效对接,同时组建了一支由118名人民调解员、133名专业律师组成的调解队伍,建立“一统三进三对接”多元调解机制。
即在区委政法委统筹下,通过人民调解进法庭、专业调解进法院、司法调解进社区,实现了人民调解与人民法庭、专业调解与专业审判、诉前调解与速裁审判相对接的调解工作新模式。2017年,立案阶段“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共导出民商事和知识产权类案件81479件。其中,调解成功10038件,单笔最大调解金额4920万元;通过诉调对接,速裁结案26072件。大量矛盾纠纷成功疏解。
繁简“分”流,提高案件流转速度。本着“让少数人办理多数简易案件,多数人办理少数复杂案件”的思路,2017年1月,朝阳法院将亚运村法庭调整为民事速裁庭,通过充分运用小额速裁等程序、推行“要素式庭审”、推广“表格式判决”,实现了物业、供暖、民间借贷、交通事故等四类简易案件的集中快速审理;针对金融借款、信用卡等类型化案件同类事务性工作量大的情况,依托金融审判庭,通过设置审前事务组集约办理事务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诉讼指导,大力推广电子送达、约定送达等方式,在商事审判领域实现了类型化商事案件的批量高效解决;同时在刑事审判领域大力开展刑事速裁、认罪认罚从宽等试点工作,从而在各审判领域都建立起了简易案件快审快结的工作机制,案件流转速度大幅加快,审判效率有效提升。
2017年,亚运村法庭全年结案22545件,以13%的民事法官完成了37%的民事审判任务,审判团队平均结案1621件;金融审判庭全年结案13585件,以39%的商事法官完成了59%的商事审判任务,审判团队平均结案799件;刑事审判简易组以15.4%的刑事法官完成了66%的刑事审判任务,提升了刑事审判的总体成效。
“调”整布局,提高审判专业化程度。依托院级层面金融、公司股权和破产等6个专业审判庭,庭室层面房地产、侵权等27个专业合议庭,聚合专业力量,在横向上实现审判团队的专业化。
同时针对增速迅猛的汽车金融等类型化案件,在纵向上实现立案、审理、执行等各阶段、各流程专门人员或团队办理,构建审执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大流程管理模式,实现大量类型化案件的集中、专业、快速处理,释放办案潜力,提高司法生产力。
稳“控”质量,提高审判管理水平。为整合审判管理职权,建立与司法责任制要求相适应的审判管理体系,2017年8月成立审判业务管理部,实现了管理体系由“单一化、碎片化”向“整体化、系统化”的转变。
在四项程序性规范基础上,制定《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审理规范》等16项案件实体办理规范、5类犯罪量刑指南,明确案件办理标准,统一裁判尺度。同时研发上线类型化案件智能审理系统,目前,肖像权类案件、汽车金融案件已通过系统运算规则与审判规范、审理要素的契合运用,实现类型化案件的标准化审理。
此外通过日常督查、定期通报,综合防控巨大案件量带来的各类风险。
“加、减、乘、除”挖掘队伍潜力
“疏、分、调、控”解决“案多”难题之外,朝阳法院还充分运用“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同步解决“人少”这一现实问题。
“加”数量“加”资源,充实审判要素,即通过增加审判辅助人员、启用第二审判区等办公场地、提高审判人员司法能力等,进一步补充审判资源;“减”事务“减”工作,减轻审判负担,即购买社会化服务,剥离卷宗扫描归档、司法专邮、送达等诉讼服务和辅助事务,减轻审判人员工作负担;组团队“乘”效能,优化审判力量配置,即组建“1+1”速裁团队、“1+1+1”专业化团队、“1+N+1”集约化团队,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事务专办”,发挥团队建设对审判工作的乘数效应;寻共性“除”约数,发挥集约化优势,即提取案件审理的“公约数”——共性事务环节,交由专人或专门团队集中处理,将审判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审判机制整体运行效率。
享受大数据、人工智能成果
除了“疏、分、调、控”等几大举措,朝阳法院也开始向智慧法院迈进,享受大数据、人工智能成果。
记者看到,在朝阳法院立案大厅,诉讼文书智能生成机、诉讼风险评估智能机、微信智能立案二维码均摆放在明显位置。
据该院信息办主任任小燕介绍,朝阳法院正在依托信息化从线下线上两个渠道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便利。
其中,日前上线的微信端“互联网诉讼平台”涵盖了立案、庭审、证据交换、执行申请等多个业务环节。该平台可以在诉讼前为群众提供风险评估、在立案信息填写完毕后实现诉状一键生成、根据提示完成网上预约立案和执行申请、远程实现证据交换和网上开庭……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便捷群众诉讼的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服务法官工作端也得到深入应用。
朝阳法院自主研发的审执业务“事务通”平台,事务集约系统、文书批量系统、保全管理系统、送达管理系统等模块,已自动生成事务性文书96054份,发送提示短信67778条,邮政送达135766条,查询物流信息39408条,处理财产保全事项6796条,使事务性工作效率大幅提速,实现了为审判团队减负、为审执工作增效的设计目标。
通过采访,记者深刻的感受到,一年结案13万件的背后,是改革红利的释放,是机制创新的支撑,是法院干警的智慧迸发和不懈探索。
正如靳学军所说:“要结合自身特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改革,让办案更有效率,让审判更有质量,让法院更有智慧,让司法更有温度,让干警发展更有后劲。”
编辑:司法行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