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白霓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出台《白霓镇人大主席团关于促进白霓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决定》,人大与法庭紧密协作,以“聚力支点建设・共建和美白霓”代表行动为载体,以普法宣传当先导、以司法实践作抓手、以立法民意征集促善治,以基层治理为目标,深度融合人大监督协调职能与法庭司法专业优势,全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让法治力量扎根乡村、服务群众。
白霓人民法庭
一、普法宣传:“普法夜话”点亮乡村法治明灯
人大代表和镇法庭法官一起依托“普法夜话”品牌活动,利用群众晚间闲暇时间,将法治讲堂搬进乡村院落,搬到群众家中,实现法治宣传“零距离”。
“但凡邀你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承诺有高额返利的,都可能是诈骗!一定要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三不’口诀,守好自己的钱袋子!”6月27日,在白霓村普法宣讲过程中,法官们针对民间借贷、防帮信、防电诈、家庭教育促进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家教家风建设、土地流转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真实案例进行生动讲解和剖析释法,并现场答疑群众解惑。村民陈大爷听完后连连点头:“听了讲解,我学会了不少防诈骗知识。以后陌生电话不接了,不明链接也不点了,涉及钱财的事,一定多留个心眼,多和子女沟通。”该村的镇人大代表柯倩感慨道:“现在好多村干部都明白了,处理问题不仅要靠经验,更要依法依规。”
白霓人民法庭法官在纸棚村开展村湾夜话普法活动
今年6月份以来,该镇已经开展普法活动22次,基层人大代表及法庭干警参与80余人次,惠及近1000多个家庭,覆盖群众5000多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该活动正在进行中,“法律夜话”系列活动预计开展23期,覆盖白霓镇23个村、社区,首次做到普法活动“当地人大代表全部参加、法庭法官全员参与、乡村(社区)全面覆盖”。随着白霓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组织中的号召力和组织力,积极联合人民法庭开展常态化普法,白霓镇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全镇涉及法律问题的咨询量同比上升40%,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依法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为基层法治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庭案听审:沉浸性体验推动司法公开透明
白霓镇人大将常态化组织人大代表参与该镇法庭庭案听审,作为强化司法监督、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抓手。今年7月16日,该镇人大组织15名县、镇人大代表走进白霓法庭参加法庭开放日活动。随着庭审旁听、案件点评、工作建议等议程依次进行,人大代表们对法庭工作有了更多新体验。一起简单的家事纠纷,却掺杂了感情纠葛、责任失衡、子女抚养、债务纠纷、财产分割等诸多问题,一个多小时的庭审旁听结束后,代表们内心颇有感触。镇人大随之组织代表对案件点评,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主任、县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也以县人大代表的身份参与点评,代表们纷纷发言,既有对家庭生活中的过错方的真心劝导,也有对弱势一方的同情和宽慰,引得当事人多次动容,案件也在法官的“趁热打铁”下成功调解。参与听审的人大代表一致表示,通过旁听庭审,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对法律程序和法律威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直观感受到了司法的严谨公正。旁听庭审结束后,代表们将庭审中学到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带回群众中宣传,以“身边事”诠释“法理情”,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公开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部分人大代表走进崇阳县人民法院白霓人民法庭开展旁听庭审活动
近年来,该镇人大共组织旁听案件审理18次,参与代表达200余人次。代表参与旁听庭审活动有效促进了司法规范化建设,庭审程序规范率提升至98%,群众对法庭工作的满意度从87%提高到95%。同时,人大代表在听审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建议,也为法庭进一步优化审判工作提供了参考,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形成了“监督—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联动立法:民意直通夯实良法善治根基
2024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白霓镇油市村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县人大常委会“一把手”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规划和建设,责成县人大法制委联合白霓镇和油市村共同抓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各项工作及相关事宜。白霓镇党委成立了基层立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法庭干警为专家库成员,人大代表与法官共同助推立法联系点工作走深走实。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的优势,法官充分发挥自身法学理论优势和司法实践经验,紧扣立法联系点的基层属性、立法属性、联通属性,积极释放“基层法庭+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叠加效应,切实发挥联系点反映民情、倾听民意、汇集民智“直通车”作用,不断实现基层立法联系点全链条法治、全过程民主。
在《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立法意见征求过程中,崇阳县人大常委会、白霓镇人大在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时,不但请群众代表参加座谈,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推动立法工作更好地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心声。镇人大还将意见征求与“代表行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人大代表与法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让更多基层声音走进立法过程,让法律条文既见法理严谨,又含情理温度。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经整理后被纳入立法参考,有效推动了立法工作与基层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2024年以来,省人大白霓镇油市村立法联系点完成省市人大安排的15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任务,反馈回复意见129条;其中2024年完成9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任务,反馈回复意见65条;2025年完成6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任务,反馈回复意见64条。群众的立法建议,通过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深度融合,增强了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和获得感。这种“群众提、代表收、法官研、立法用”的联动模式,不仅让立法更接地气,也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也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真正实现“良法善治”惠及民生,为地方立法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四、基层治理:法润民心绘就和谐新图景
依托“人大搭台、法官主责”模式,白霓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形成“法庭+代表+村社”联动机制。人大代表凭借熟悉村情、贴近群众的优势,配合法官开展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8年,该镇后溪村甲、乙两户村民因建房地基及修路问题爆发激烈矛盾,双方争执中发生严重肢体冲突,致多人受伤。此后长达七年,矛盾陷入深度僵局。期间,甲方持续拨打12345市长热线投诉乙方占用公用水沟;乙方则频繁报警指控甲方上门毁坏财物,矛盾持续发酵、几近失控。人大代表和法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联合组成专项调解小组主动担责、迎难而上,艰难破解了水沟问题。然而,双方最核心、最顽固的修路纠纷犹如坚冰,始终未能融化。人大代表从邻里情谊、乡风民俗等方面进行劝导,法官则从法律角度分析双方的权利义务,历经调解小组锲而不舍的多方联动,多次耐心调解与柔性攻坚,终于在2025年4月23日促使双方签订治安调解协议书,约定修路必须协商一致,严禁私自施工。今年5月,调解小组还成功调解一起因排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有效维护了邻里关系的和谐稳定。人大代表和法官深知此类积怨易反复,调解小组并未因协议签订而松懈。小组成员主动建立定期回访机制,上门监督协议履行情况,持续巩固调解成果。更为重要的是,镇人大以案为鉴,联合白霓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强化源头治理,引导村民依法化解纠纷,有效预防类似矛盾再生,彰显了人大在基层治理中的持久影响力。通过此类事例的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主动选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白霓人民法庭工作辖区内十余名人大代表到法庭旁听案件庭审,参与案件调解
今年以来,白霓人大与法庭还积极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共同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治理问题家庭、关注监测家庭。针对矛盾突出的“问题家庭”,找出问题点,联动开展有宽度、有深度的探访分析,提出治理意见,跟进解决矛盾。针对监测家庭,联动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司法救助、政府帮扶、就业帮助等方式,助力当事人脱离困境。从元月至6月底,共同走访了11个问题学生家庭,帮助了3个监测家庭。2024年至今,人大代表参与调解涉及婚姻家庭、山林、土地、道路通行、宅基地、邻里纠纷等案件120起,成功化解105起,化解率达87.5%,其中90%的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化解;该镇信访量同比下降30%,民事诉讼案件受理数同比下降18%,“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逐步实现。
崇阳县白霓镇“人大搭台、法官主责”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有效推动了法治、德治、自治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