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人风采”征文选集】法官老沈的故事
——李常俊

2019-05-14 08:40
来源: 宣传科
作者: 宣传科

1.jpg

老沈是谁?

老沈是民三庭法官沈朝明。二十四年默默耕耘在审判一线,他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惊天的成绩,但却始终践行着一名法官的使命与职责。榜样典型值得诵赞,平凡同样值得尊敬。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法官老沈的故事。

胶印工人出身

1991年,那个北冰洋汽水卖得很火爆的夏天,20岁的老沈正喝着汽水就听到了父亲开心的笑声,“朝明,明天去地区印刷厂报到”。听到这个消息,汽水似乎也为他高兴,咕咚咕咚猛地涌进喉咙里,呛的他眼泪都出来了。他一边咳嗽一边擦嘴角,然后咧出一口大白牙笑嘻嘻的说“遵命,长官”。毕竟是咸宁师专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正式报到那天车间还简单为他准备了一个欢迎仪式。1991年至1992年3月,满腹才学的老沈被安排从事胶印工作。害怕一腔热血就这样消磨在机器轰鸣中,老沈跟家里人商量后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停薪留职,南下打工。于是老沈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在东莞市宏远工业区新科电子厂生产部主管岗位上一干就是3年。1994年10月老沈结束下海经历,重返印刷厂。就在返乡后的老沈准备安心在印刷厂扎根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全国政法系统增编补员。

1993年4月3日,中央政法委、中组部、中央编办、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给政法部门增加编制的通知》(政法〔1993〕10号),通知根据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决定,明确在“八五”期间给政法部门增加编制20万人,其中法院系统增编42000人,于1993至1995年分三年实施完成,每年各增编三分之一。1994年的老沈听到法检系统增编补员的消息时,还不知道法官检察官具体是干什么的,但他知道这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欢呼雀跃之余,他的内心也十分忐忑,毕竟全国有多少人会去争这个1/14000,不用算他就知道算不清楚,很有可能就当了“分母”。父亲知道他的想法后鼓励他“如果你想当法官就去考,大不了从头开始,有什么可怕的”。听了父亲的话,老沈彻底消除了顾虑,下海的3年经历也告诉他“爱拼才会赢”。

老沈毅然报了名,领回了三本厚厚的复习资料。因备考时间仅有一个月,每分每秒都异常宝贵,除了工作,其他时间老沈全都用来学习。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被一个个攻下,厚厚的法律书籍逐渐“变薄”,12本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满权利义务关系、法律条文解析......。“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一万古不变的真理在老沈身上再一次验证,他用坚持和努力拼来了一个1/14000,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向法官的精彩转身。

3.jpg

蓄力厚积薄发

1995年3月老沈正式到咸宁中院报到,被安排在民二庭做书记员。3个月后,即1995年6月法院系统对法警进行编队管理,中级法院单独成立法警支队,从司法行政处中分立,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法警归编后,老沈因工作需要被调整至刑一庭做专职的书记员。刚进入刑一庭,老沈就遇上了1995年至1996年车匪、路霸、两抢犯罪、重大伤害团伙犯罪案件严打,刑一庭当时有5个审判员、2个助理审判员,书记员却只有2个,20出头的老沈承就担了庭内绝大部分案件的记录工作。“以前开庭是职权式,开庭前书记员要和法官一起提审被告,1995年尹传生等人骗取出口退税案,9名被告人,连续七天提审,每天到深夜,提审笔录足足整理了3大本材料纸”。书记员除了要手写各种笔录,还要用蜡纸刻录印制审理报告,直到现在老沈右手中指还有刻印蜡纸留下的老茧。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老沈白天忙完工作晚上还要在昏黄的灯下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研读其他法官的裁判文书,学习他们的办案思路和叙事说理的技巧。“厚积才能薄发,想要当法官必须要积累”。老沈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1995年至1999年的这四年里,他研究过二百余份裁判文书,做过5本学习笔记,只为那一刻的到来。

1999年时任刑一庭庭长的江民给了老沈一个故意伤害案,要求他来办理。老沈认真梳理案情,分析法律关系,锁定证据,凭着专业的法律素养和过硬的文字功底,他关于被告系“防卫过当”,应处10年有期徒刑的认定得到了江民的认可,他撰写的审理报告,江民一字未改。宣判后,被告人没有上诉,检察机关未抗诉,被害人的亲属也对判决没有意见,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第一次独立办案,老沈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欣喜之余,老沈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责任的份量。至此,老沈的法官生涯拉开了序幕。

2000年,咸宁发生了一起劫持出租车恶性杀人案。案子分给老沈时,他意识到这个案子不好办。“被告系少数民族,处理不好会引发民族矛盾,主犯的儿子正在北京读大学,还要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而且该案社会影响恶劣,地方领导非常重视”。独立办案的第二年就遇到这么棘手的案子,老沈的压力很大,“法律关系认定不难,难得是如何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老沈连夜制定审理方案和维稳方案,汇报给江民和当时分管刑事审判工作的陈建林副院长。获得批准后,老沈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审结了该案。经老沈多次与主犯的亲属沟通疏导,及时传达该案的进展情况,宣判后主犯家人对法院判决无任何意见。这个案子的办理为老沈赢得了“一刀”称号,即快刀斩乱麻,办案又快又好,经他裁判的案子当事人息诉服判决率高。

2014年刘汉、刘维特大涉黑案在咸宁中院公开审理,由于刑事审判经验丰富,老沈被指令担任刘维组案件的合议庭成员。该案涉及9个命案,12名被害人,案情复杂,犯罪事实较多,因介入时间短,老沈一面负责9件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一面加班加点阅卷,熟悉案情。该案开庭十四天半,合议庭成员白天开庭,晚上总结当天开庭情况并制定第二天的庭审方案,身体、精力严重透支,老沈强打精神硬撑到最后。“在这个时刻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利益优先”。庭审结束后,仅休息了半天,合议庭成员就投入到审理报告和判决书的草拟工作中,在最高院、省高院相关人员的指导下,修改文书十余稿,最终完成判决书定稿。刘汉、刘维特大涉黑案的审理获得了中政委和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案件审判人员被评为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老沈就是这个光荣集体中默默奉献的一份子。

2.jpg

用丹青书写正义

挂在客厅沙发后墙上的“淡泊明志、自强不息”是2019年老沈写给自己的新年寄语。除了挂在自家书房,他的书法大多数都挂在中院官网法官书画专栏里。

4.jpg

“与书法结缘于师专读书时,发奋练习书法是在印刷厂工作时,真正拿出来展示是在法院工作后”。“写字最考验静气,没有定力可不行”。“书法带给我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修身养性,规不逾矩、云淡风清、宠辱不惊,写字就如同做人。”老沈从书法中悟出的这些个道理显然比单纯的说教更彻底。在印刷厂工作的那几年也是老沈年轻气盛比较浮躁的几年,全靠书法静心养气,法院工作任务繁重,文书写到头昏脑涨的时候也全靠写字平复心情。“想要写出书法的美,则要曲折有度,把握好度很重要,作为法官同样也要把握好各种尺度”。2007年有个案件结案后当事人为了感谢他专门送他两麻袋豆腐泡,他坚决不要,最后实在推辞不过,他花了200元钱买了这2麻袋豆腐泡,一家人足足吃了1整个冬天。不为名利,秉公办案,廉洁自律,弘扬正义,老沈始终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淡泊明志”的初衷。

5.jpg

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3月,老沈已经从事刑事案件审判工作23年。这一年,咸宁中院为落实司法改革,着力提升司法能力,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老沈主动请缨到审判任务繁重的民事审判团队。这一年老沈开始穿熨烫后的西装,开始戒烟,他说“民事审判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有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它,才能不辜负这身法袍和这枚法徽”。

老沈的故事不仅仅是老沈的故事,还是全国各地法院奋斗在各条审判战线的“老沈”的故事,他们可能没有荣誉勋章来彪炳业绩和荣耀,也没有文章诗歌诵赞传唱,但就单凭“法官”这个称呼他们就可以许下“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承诺”。

1995年中央提出进行审判方式改革、法院体制改革任务,24年来司法改革历经审判方式改革逐渐从民事经济领域向刑事审判领域扩大,进而延伸到整个司法体制,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改革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等等重大改革。一路走来,奋斗在一线的法官用无悔的奉献、吃苦的精神,甘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大道的奠基人,铺就法治中国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