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法官”的三次转型

2017-06-05 10:29
来源: 宣传科
作者: 宣传科

17日,咸安区人民法院11楼办公室,曹一平正在对一起案件当事双方进行调解,经过近2个小时的努力,双方达成共识。送走当事人,他又回到桌前继续处理卷宗,一刻也没有休息。

谁能想到,看似平常的他,不久前获得全市唯一一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闪光的荣誉背后,是他十八年法官生涯的三次成功转型。

从理科转法律,他用了整整7年实现第一变

1999年,曹一平从咸宁师专计算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咸安区人民法院工作。刚到法院,领导告诉他法律业务科室缺人,他不得不从头学起。2000年单位竞争上岗,竞争力不强的他,被调往最偏远的高桥法庭。

当时的高桥法庭负责高桥、大幕、石桥的民事诉讼,经常需要到偏远的山村送达起诉书。法庭当时的交通工具是老旧的摩托车,经常骑行几十公里就掉链子,加上当时的村村通公路还未修好,道路崎岖,碰上下雨天更是难过。有时只能徒步走几十里到农户家里。

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炼人的意志。从一名完全的法律生手到能独立负责调解民事纠纷,曹一平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2001年,他负责执行一起离婚诉讼案,高桥法庭已判决女方与男方离婚。判决生效后,女方家人来拖嫁妆时遭到了男方母亲的阻拦。老人家情绪激动,“这些都是我卖了一头猪一头猪换来的彩礼钱置办的东西,可怜我儿子结个婚就离了,落得人财两空……”一旁的亲眷也拦着不让人把东西运走。

曹一平面对围过来的男方亲属,一遍遍地解释法律条例,从法理、人情的角度进行劝说,10多个小时过去了,嗓子都嘶哑了,终于做通了男方家属的工作,案件顺利执行。这次法律执行工作对曹一平触动很深,“当时,那么多人围着我,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引发双方冲突。”

因为非法律科班出身,办理诉讼案件时他常感到自己的欠缺,让曹一平狠下心自学法学,经过4年的努力,他获得了法律本科文科,业务能力也迅速提高。在高桥法庭期间,他被市法院授予三等功。

从法官到文员,他实现了职业生涯第二次转变

2006年,曹一平被调回区法院研究室,负责文字材料综合工作。

公文写作和新闻写作对于曹一平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刚刚完成一名法律人的转变,又面临新的挑战。

从事文字写作的人都知道,每一份大型文稿的出炉都需要经过高强度的脑力消耗,很多时候,材料改了一遍又一遍,仍不能让人满意,加班写材料对文字工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文字工作,但是面对领导的安排,曹一平没有任何犹豫,“没有接触过公文写作就学,幸好当时电脑开始普及,我很多时候都是从网上看别人怎么写,一步步模仿起步的。”

到研究室工作的时间里,曹一平完成了区法院所有大型材料文稿的撰写工作。每年元宵节后,区法院都要召开纪律作风整训活动动员会,初七上班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准备好会议材料,他和同事们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加班了。吃过团圆饭,他们就要到办公室赶制会议文稿,自己排版印刷。因为工作突出,2010年他被评为咸安区政法工作先进个人。

从民事庭到刑事庭,他历经大案考验实现职业第三次转变

2011年,院党组调曹一平任刑庭副庭长,这对一直以来处理民事诉讼的他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学审判、钻业务,迅速成为一名刑事审判骨干,并借调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参与“110”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系列案件审理工作。

当时,他所负责的部分案件审理的对象是四川德阳公检和刑侦部门的高官,他们深谙法律、刑侦要义,拒不承认犯罪事实。在最高检专家的指导下,曹一平和审判组成员反复推敲、模拟庭审现场,审判文书都修改了20多次,终于在庭审现场揭露了他们的罪行。经过大案的历练,曹一平成长进步非常明显。

司法改革后,曹一平成为咸宁市第一批员额法官,能独立行使审判权。现在,他不仅担任着区法院调研室主任一职,还是第六审判团队成员,每年要负责90件案件的审理工作。

今年从春节到清明节之前的所有周末,他都在处理赤壁市某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10名被告人,30多起犯罪事实,60多本卷宗,每本卷宗100多页,全是笔录、证人证言和鉴定记录。作为案件的承办人,他必须一个人从众多的卷宗中梳理出完整清晰的犯罪事实,准确判定其违法情况,在庭审过程中揭露犯罪事实,体现法律公正。

因为白天还有其他工作要做,他只能利用加班时间和周末时间看卷宗。时间的紧迫,孤独的加班与枯燥的文字很多次都让他感到压力巨大,心情烦躁。每当这个时候,想想经历过的大案,曹一平才能慢慢沉下心来。

回顾到法院工作的18年,他经历三次转变,每一段经历都构成了他的工作轨迹,他说自己是幸运的,这份幸运包裹着沉甸甸的努力呀!